一文速览安徽省会变迁历史_安庆_合肥_蚌埠
发布日期:2025-06-26 07:08    点击次数:155

在中国历史上,安徽省会的变迁堪称最曲折的“权力游戏”。康熙六年七月甲寅(公元1667年8月30日)安徽正式建省,到1952年最终定鼎合肥,期间安庆、芜湖、蚌埠、当涂、歙县等城市轮番登场。本文将梳理自安徽建省后的省会变迁。

行政分治格局

1645年清朝将南直隶改为江南省,管辖的范围基本和明朝一致。清朝在每个省设巡抚,管辖该省行政事务,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长。一般一个省就一个巡抚,但江南省却是个例外。江南省是全国最富裕的省。据记载在清朝初期,江南省一省的税收就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。熟知的徽商和扬州盐商都在江南省的辖区内。

其中,江宁巡抚管辖现在的苏南和上海,办公地点设在南京;凤阳巡抚管辖现在的苏北和皖北地区,办公地点凤阳;安庐巡抚管辖现在的皖南地区,办公地点安庆。因此清朝的安庐巡抚的治所设在了安庆。不过,当时安徽布政使司仍寄驻江宁府(南京),当时的安徽巡抚和按察使司驻于安庆城,故安庆可视为临时省会。

相关知识链接:

附郭指中国古代县级政区将治所附设于上级(府、州、省等)行政机构所在的同一城池内,形成"一城多衙"的治理形态。其核心特征是县城与上级治所同址,既无独立县城,又需承担更多行政压力,故有"三生不幸,知县附郭"的俗谚

展开剩余70%

正式定鼎安庆(1760年)

乾隆二十五年(1760年),安徽布政使司迁驻安庆,结束93年寄治南京的历史,确立“一城三司”的省级行政模式。

其实,清政府最初考虑安徽的省府问题,备选的方案有四个:安庆、当涂、歙县、合肥。最后为什么选择安庆呢?

安庆府(治怀宁县,怀宁县:附郭,治今安庆市区)地处长江下游,皖河和长江交汇在此交汇。在依靠河运的年代,安庆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,素有“万里长江此封喉,吴楚分疆第一州”的美称。再加上其他竞争者问题都不小,安庆被定为了安徽省府所在地。1760年,三司衙门齐聚安庆,开启了安庆作为省府的历史。

太平军攻占与省会北迁(1853–1862年)

咸丰三年(1853年),太平军攻陷安庆,清廷将省会临时迁至庐州府(合肥县),这是合肥首次成为省会。当时选择庐州府城,主要是因其易守难攻,但缺乏水运支撑,清廷仅视其为战时权宜之计。同治元年(1862年),太平天国失败后,省会重返安庆,因庐州“无险可据”且经济辐射力不足

民国时期的动荡与多城角逐(1912–1949年)

(1)蚌埠的铁路崛起(1914–1927年)

津浦铁路通车(1912年)后,安徽省会仍定于安庆(今为安庆市)。有几届安徽省政府曾短时间将省会设在新兴的交通枢纽蚌埠。如1914年6月30日,袁世凯任命的军阀倪嗣冲,任安徽督军等省级军政行政长官,其官邸设于蚌埠,直至1920年9月16日离任;1925年7月17日始至1927年春,北洋政府的几任安徽省政府也设在蚌埠;1929年5月15日至9月19日,10月21日至12月21日,出任的国民政府安徽省主席方振武、石友三也在蚌埠短暂组建安徽省政府。但由于蚌埠缺乏历史合法性,政权更迭后多次迁回安庆,形成“蚌埠—安庆”拉锯局面。

(2)抗战时期的临时省会

六安(1938年):日军进犯长江,安徽省政府迁驻六安县仅半年,后因防御薄弱转移

立煌县(金寨,1938–1945年):李宗仁选定大别山区的金家寨为战时省会,依托地形抵抗日军,期间因日军偷袭短暂迁至霍邱叶集。

战后定驻合肥(1945–1948年)

抗战胜利后,1945年12月省会迁至合肥,主因安庆城内政治势力复杂,且合肥区位居中便于管控。1948年因解放战争逼近,短暂回迁安庆。

新中国成立与合肥最终确立(1949–1952年)

(1)行署分治过渡期

皖北行署驻合肥,皖南行署驻芜湖(1949年)。1951年两行署合署办公于合肥,为建省铺垫。

(2)合肥正式成为省会至今未变

1952年8月25日,合肥被确立为永久省会。一位伟人是这样说的:“合肥不错,为皖之中”,肯定其地理中心优势。

各位大佬请指正,小编为历史文化爱好者。也在学习中,大家多指教!

发布于:安徽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