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名称】槟榔
【别名】大腹子,海南子,槟榔子,大白,榔玉,青仔,大腹槟榔,槟榔玉,槟榔尖,鸡心槟榔,海南槟,花槟榔,焦槟榔,
【归经】辛,苦,温。归胃、大肠经。降。
【功能主治】
1,驱虫,杀虫,用于绦虫病,姜片虫,钩虫,蛲虫,蛔虫,虫积腹痛等多种肠寄生虫病。
2,行气消积,用于积滞泻痢,食积气滞,腹胀便秘,泻痢后重等症。
3,行水化湿,截疟。用于水肿,脚气肿痛,疟疾。亦可用于肿瘤所致的脘腹胀痛,食欲积滞,腹水等症。
【配伍应用】
1.槟榔配木香 木香行气宽中,疏肝解郁,槟榔杀虫,消积,行气,利水,二者合用可治绦虫证。
2.槟榔配大黄 大黄清热泻火,凉血解毒,利湿退黄,槟榔杀虫,消积,行气,利水,二者伍用可治食积气滞、腹胀便秘等证。
【用法用量】 内服:煎汤,3~10g,驱绦虫、姜片虫30~60g。生用力佳,炒用力缓;鲜者优于陈久者。
【炮制品】 槟榔生品力峻,常用于治绦虫、姜片虫、蛔虫及水肿、脚气、疟疾;炒后可缓和药性,以免克伐太过而耗伤正气,并能减少服后恶心、腹泻、腹痛的副作用;炒槟榔和焦槟榔功用相似,长于消食导滞,用于食积不消,痢疾里急后重,但炒槟榔较焦槟榔作用稍强,而克伐正气的作用也略强于焦槟榔,一般身体素质稍强者可选用炒槟榔,身体素质较差者应选用焦槟榔。
【用法用量】
煎服,3-9克,驱绦虫、姜片虫30-60克,焦槟榔长于消食导滞。脾虚便溏,气虚下陷者忌服。
【来源产地】
为棕榈科常绿乔木植物槟榔的干燥成熟种子。主产于海南岛、福建、云南等地。春末至秋初采收成熟果实,用水煮后,干燥,除去果皮,取出种子,晒干。浸透切片或捣碎用。
【其它资料】
《别录》:“槟榔,味辛,温,无毒。主消谷,逐水,除淡辟,杀三虫,去伏尸,治寸白,生南海。”
《新修本草》:“治腹胀,生捣末服,利水谷道。”
《海药本草》:“主贲豚膀胱诸气,五膈气,风冷气,脚气,宿食不消。”
《本草纲目》:“治泻痢后重,心腹诸痛,大小便气秘,痰气喘急,疗诸疟,御瘴疠。”
《药性论》:“宣利五脏六腑壅滞,破坚满气,下水肿,治心痛,风血积聚。”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